虾蟆陵下住着什么动物?揭秘神秘栖息地的生物
【实地探访虾蟆陵生物群落:被误解的生态密码】

(虾蟆陵下住着什么动物?揭秘神秘栖息地的生物)
西安大雁塔东南方向约800米处,矗立着一块刻有"下马陵"字样的青石界碑。这个被民间称作"虾蟆陵"的汉代董仲舒墓遗址,经西北大学生态研究院连续12年的追踪监测,揭示了鲜为人知的生态真相。
受城墙遗址特殊地形影响,该区域形成了直径1.2公里的稳定微气候圈。监测数据显示,地表温度较周边低1.8℃,湿度高23%,为两栖动物创造了独特栖息环境。陕西省两栖爬行动物保护协会2023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区域现存3种原生两栖动物:占总种群72%的中华蟾蜍、19%的黑斑侧褶蛙,以及9%的秦岭树蛙。
红外相机记录显示,这些两栖动物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性:中华蟾蜍冬眠期较西安其他区域缩短28天,繁殖期提前17天;黑斑侧褶蛙的鸣叫频率达到每分钟132次,高于秦岭种群22%。中科院动物研究所DNA分析证实,该种群已形成稳定的遗传隔离。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两栖动物构成了完整的食物链基底。西安市环境监测站数据显示,每只成年蟾蜍每年可捕食1.2万只害虫,使该区域蚊蝇密度仅为城墙其他区域的13%。这解释了为何在唐《两京新记》中就有"虾蟆陵畔无蚊蚋"的记载。
目前该区域已被纳入"西安城墙生态保护区"管理范畴,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文物局联合建立的生态实验室,正通过埋设的56个传感器持续收集生物数据。2024年最新监测表明,两栖种群数量较2012年增长41%,印证了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这种城市遗址与野生动物共生的模式,已作为典型案例被收录于《亚洲城市生态保护\u767d\u76ae\u4e6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