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本文从理念内涵、规划布局、民生保障、治理体系、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人民城市”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旨在为城市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纲领。 “人民城市”的核心在于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人民城市要求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环节,切实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城市发展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在规划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例如通过社区议事会、民意调查等方式,确保城市决策的合法性与包容性,人民城市强调“全生命周期”服务,覆盖从摇篮到老年的全链条需求,如完善托育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让不同年龄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一、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科学规划:统筹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
科学规划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布局理念,旨在破解“摊大饼”式扩张模式,需构建“主城区—新兴城区—特色小镇”三级体系,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和功能互补,避免资源重复配置,上海虹桥商务区与临港新片区协同发展,形成“一核多极”格局,城市空间规划需注重生态保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与生态红线,如成都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将70%区域划为生态空间,功能优化需聚焦“15分钟生活圈”,通过交通、商业、医疗等设施的无缝衔接,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设即通过TOD模式,实现职住平衡与交通高效。民生为本:构建普惠型公共服务体系
民生保障是人民城市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例如浙江“民生幸福指数”指标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等12个维度,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如深圳“i深圳”平台集成2000余项服务,实现“一网通办”,重点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上海推出的“社区养老云平台”,为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监测、送餐服务,日均服务超10万人次。共建共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治理是人民城市的活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需完善基层治理架构,推广“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管理体系,杭州上城区通过“红色物业”模式,将党组织嵌入小区服务链,培育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广州“时间银行”项目允许居民存储志愿服务时长,未来可兑换养老服务,已注册志愿者超300万人,强化法治保障,北京朝阳区设立全国首个“法治社区服务中心”,年均化解矛盾\u7ea0\u7eb71.2万件,调解成功率98%。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城市范式
生态优先是人民城市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城市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需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深圳通过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0万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浙江“生态省”建设投入超500亿元,建立跨区域横向补偿制度,发展绿色产业,苏州工业园区打造“零碳产业园”,集聚新能源企业127家,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文化赋能:建设人文精神坐标
文化传承是人民城市的灵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需以文化认同为纽带,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西安通过“数字秦陵”项目,对兵马俑进行3D扫描建模,数字文物达1.2万件,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成都“熊猫元宇宙”项目吸引全球用户超5000万,带动文旅收入增长30%,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南京打造“15分钟文化圈”,建成社区图书馆256家,年均举办文化活动超2万场次。总结归纳: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人民城市,是涵盖理念创新、规划科学、民生优先、治理有效、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有机整体,这一理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以民为本”的治理智慧,又融合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系统性思维,为破解“城市病”、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通过数字化改革、制度创新、资源整合等路径,将人民城市的理论优势转化为实践成果,最终建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