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高温持续刷新纪录,全国多地高温连创新高

2023年夏季,我国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连续多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日最高气温突破42℃,多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5℃以上,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也出现极端高温,内蒙古乌兰察布、甘肃敦煌等地气温连续7天超过40℃,气象数据显示,这是1961年以来我国最热的夏季。

全国多地高温持续刷新纪录
(全国多地高温持续刷新纪录)

气象专家解析极端高温成因

中国气象局专家指出,此次高温天气是多重气候因素叠加的结果,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导致南方持续受控,形成“铁板烧”天气;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发展,加剧了大气环流异常,北方地区则受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形成“热浪+局地强降雨”的极端天气模式,专家预测,未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将维持至8月中旬。

高温天气对民生领域多重冲击

电力供应面临严峻考验,多地电网负荷创新高,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出现轮流限电,部分企业被迫停工,农业受灾严重,华北地区小麦、玉米减产超30%,新疆棉花田因高温导致授粉率下降,交通方面,高温导致沥青路面软化,多地出现道路变形,高速公路封闭频发,医疗系统接诊中暑患者激增,急诊科日均接诊量超日常3倍。

历史气候数据揭示异常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1-6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位列1961年以来第二高,6月全国平均气温达30.8℃,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对比2019年、2021年等极端高温年,2023年高温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气候模型显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夏季高温频率将呈上升趋势。

应急管理部门启动四级响应

国家防总、应急部已启动极端高温四级应急响应,向高温地区调配应急物资超5000吨,北京市发布《高温天气应急预案》,要求商场、工地延长供水供电时间,免费开放500处 hydration stations(补水站),上海市为环卫工人发放防暑降温包,每包含冰袖、藿香正气水等物资,广东省启动全省用电负荷预警,对高耗能企业实施差别化电价。

专家建议公众科学应对高温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高温防护指南:户外工作者需每2小时进入阴凉处休息15分钟;家庭使用空调时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应减少外出,营养学家建议每日补充盐分和电解质,推荐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饮品,医学专家提醒,中暑症状包括头晕、恶心、皮肤灼热,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并补充水分。

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全国因高温受灾农作物面积达1200万亩,其中经济作物损失最重,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因连续高温导致番茄、黄瓜减产50%,云南花卉产业因夜间高温高湿引发病害蔓延,农业专家建议采取遮阳网覆盖、滴灌降温等措施,推广耐热品种,部分地区启动农业保险理赔,已为受灾农户发放补偿金超2亿元。

未来十天天气预警持续发布

中央气象台发布未来十天天气预报,预计7月15日前,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将持续高温,局地气温将达45℃,京津冀地区将迎弱冷空气,高温短暂缓解后再度攀升,气象部门提醒,需防范“高温+干旱”复合灾害,华北、黄淮地区土壤墒情持续恶化的风险较高,建议各地加强高温预警信息发布,通过短信、社区广播等渠道覆盖所有居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