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好中华文明的瑰宝,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到昆曲、京剧等非遗项目的传承,总书记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中华文明瑰宝的保护与传承,他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要求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在总书记的推动下,中华文化遗产保护被提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国设立391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监测预警系统,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186万件文物“云端展示”,让全球网民都能在线感受文明瑰宝的璀璨。
非遗传承人培养工程成效显著
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2018年,他考察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艺时强调,“要支持传统工艺振兴,让非遗‘活起来’”,国家通过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培养出超过2万名传承人,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单期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带动了汴绣、钧瓷等非遗产品销量增长300%,截至2023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557项,其中传统美术类占比28%,位居全球首位。
考古研究助力文明探源工程
总书记多次指示“要重视考古工作,多发现、多出彩”,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三星堆等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甲骨文新释读字形1200余个,证实了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连续性,2021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研究,联合30余家科研机构,运用碳14测年、基因测序等新技术,构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的文明发展谱系,目前已在黄河、长江流域发现史前城址200余处,改写了早期国家形态认知。
文化创新激发传统艺术活力
总书记倡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将传统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结合,打造“博物馆式街区”;苏州博物馆以贝聿铭设计为载体,年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在文艺创作领域,《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作品将红色文化与传统美学融合,票房突破50亿元,2023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节目,通过舞蹈诗剧形式演绎《千里江山图》,网络搜索量同比增长470%,带动宋代美学相关文创产品销量破亿。
国际传播构建文明对话桥梁
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推动中华文明瑰宝走向世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4节气倒计时、活字印刷雪飘等创意惊艳全球,微博话题阅读量达58亿,故宫文创“数字多宝阁”登陆纽约时装周,敦煌研究院与卢浮宫合作推出“敦煌艺术与丝绸之路”特展,吸引观众超200万人次,2023年“中国非遗海外传播年”期间,昆曲、中医针灸等30项非遗项目通过海外巡演、线上展演覆盖80余个国家,相关话题在YouTube总播放量突破15亿次。
教育体系筑牢文化传承根基
总书记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书法、传统节日等纳入必修课,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比例达97%,高校设立“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一级学科,培养专业人才超5000人,清华大学开设“文物建筑保护技术”专业,毕业生参与故宫、颐和园等100余处文物修复工程,2023年高考新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测评题,全国考生参与率达1.2亿人次。
文明传承与时代创新
面向“十四五”时期,总书记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前全国建成5G智慧博物馆68家,数字敦煌“云游”系统访问量突破1亿次,故宫“数字文物库”上线12.3万件高清文物影像,访问量年均增长120%,预计到2025年,文化科技融合产业规模将达10万亿元,带动就业岗位300万个,在总书记的引领下,中华文明瑰宝正以“老树发新芽”的姿态,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