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风情:历史与自然的诗意交融
淮上人家:一条大河孕育的烟火人间
清晨五点半,老张头踩着露水去渡口收网时,淮河水面还泛着青灰色。塑料桶里扑腾的鲫鱼带着水腥味,他顺手扯了根岸边的芦苇扎鱼鳃,这个动作重复了四十年。

(淮上风情:历史与自然的诗意交融)
一、淮水煮淮鱼
沿淮人家都懂"春鲶夏鲤秋鲫冬鳊"的讲究。老张媳妇处理活鱼有独门绝技:菜刀背轻拍鱼头,鱼鳞要逆着刮,苦胆用筷子尖完整挑出。她总说:"淮水煮淮鱼才算对味,自来水养的鱼总差股鲜甜劲。"
时令 | 推荐鱼种 | 家常做法 |
清明前后 | 刀鱼 | 清蒸配春笋 |
端午时节 | 白鱼 | 盐水浸泡后红烧 |
霜降之后 | 鳜鱼 | 臭鳜鱼火锅 |
1. 老码头鱼市暗语
渡口鱼贩子们有套传承百年的行话:
- "亮盘子"指鱼鳃鲜红
- "穿裙子"是说鱼鳞完整
- "定秤星"代表足斤足两
外乡人总被这些暗语绕晕,本地人却能从鱼尾摆动幅度判断离水时间。水产研究所的《淮河流域鱼类图谱》里记载,这段河道至今能捞到明朝县志里写的"金线鲌"。
二、船屋里的二十四节气
水上人家用槐树开花记春分,靠芦苇抽穗知夏至。王婶家船头总晒着不同时节的干货:
- 谷雨前的香椿芽
- 小满时节的河虾米
- 立秋后晒的菱角粉
她家灶台有个祖传陶罐,装着每年冬至取的淮河活水,来年煮新茶用。有年大旱,罐底沉淀的细沙竟拼出类似八卦的纹路,老辈人说这是河神给的启示。
2. 漂在水上的学堂
中心小学的朱老师每周三划船家访,船舱里总备着:
- 防水的作业本
- 芦苇杆做的浮力笔
- 防晕船的薄荷糖
孩子们在作文里写:"教室的窗户会随潮水升降,课本里有水草的味道。"去年毕业的小婷考进了海洋大学,论文研究的就是淮河底栖生物。
三、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修船匠李伯的工具箱里,还留着父亲传下来的桐油刷子。如今会"捻缝"手艺的不足十人,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开网约车。他总念叨:"松木船板要阴干三年才能用,现在谁等得起?"
偶尔有摄影爱好者来拍他补船的场景,老人就穿上靛蓝粗布褂,特意把铜钉锤摆成八字形。夕阳把船底的沥青照得发亮,像给老手艺镀了层金边。
晚风送来远处货轮的汽笛声,老张头正在补那张被螃蟹夹破的渔网。对岸新盖的楼盘亮起灯火,倒映在淮河水面,碎成一片晃动的星河。
号子声,混着谁家电视里咿咿呀呀的泗州戏。河面上的月光碎成千万片银鳞,有夜钓人的手电光在水草间明明灭灭,像遗落的星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