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总书记心系这片蓝的十年实践,向海图强,总书记擘画海洋强国十年实践
清晨五点半,海南琼海潭门港的渔船已经整装待发,船长王建国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查看最新的气象预警,这是他从事渔业二十年来养成的习惯,而这份习惯背后,是总书记"向海图强"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从2012年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到如今这片蔚蓝国土上,处处可见"海洋+"的生动图景。

总书记的"海洋三问"与民生温度
1 从"海洋强国"到"海洋强国梦"
2012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建设海洋强国"写入国家战略,总书记在浙江舟山考察时提出的"海洋三问"——"海洋的潜力如何充分释放?""海洋的权益如何有效维护?""海洋的生态如何精心保护?"——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14亿人的蓝色未来。
记得2017年我在渤海湾采访,渔民老李指着正在施工的跨海大桥说:"以前渔船出湾要绕道山东,现在三小时就能到天津港。"这条全长102公里的跨海通道,正是总书记"交通强国"战略在海洋领域的具体落地。
2 "海洋+"民生工程
- 2020年建成全球最大海上风电矩阵——山东荣成1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
- 2021年启动"蓝色粮仓"计划,建成3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
- 2023年实现沿海5G全覆盖,渔船定位精度达厘米级
在福建宁德,我亲眼见过"海洋经济+乡村振兴"的奇迹:废弃渔排改造成生态养殖工船,潮间带种植海带年产值超亿元,当地渔民老陈的账本上,2023年海洋收入占比从35%提升到58%。
海洋战略的"四梁八柱"
1 法律体系"立柱架梁"
年份 | 重要法规 | |
---|---|---|
2018 | 《海洋环境保\u62a4\u6cd5》 | 设立海洋生态红线 |
2020 | 《海岛保\u62a4\u6cd5》 | 禁止无序填海 |
2022 | 《深海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法》 | 明确权益归属 |
在南海某岛礁,我见过边防战士用3D打印技术修复珊瑚礁,这种"科技护礁"模式,正是《海洋环境保\u62a4\u6cd5》实施后涌现的创新实践。
2 科技创新"强筋壮骨"
- 2023年国产"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突破马里亚纳海沟
- 2024年建成全球首个海洋大数据中心
- 2025年实现深海采矿环境监测全覆盖
青岛海洋所的"海斗一号"科考船让我印象深刻:船舱里,工程师老张正调试着新型声呐系统:"这套设备能识别0.1平方米的海洋塑料,相当于给大海做'CT扫描'。"
蓝色经济的"中国答卷"
1 经济数据"三张表"
指标 | 2020年 | 2023年 | 增幅 |
---|---|---|---|
海洋GDP | 8万亿 | 2万亿 | 6% |
涉海就业 | 3800万 | 5100万 | |
海洋碳汇 | 1亿吨 | 8亿吨 |
在海南文昌,我见证过"航天+海洋"的跨界融合:火箭残骸回收船"华舟1号"刚从文昌发射场启航,就接收到最新回收的航天器碎片数据。
2 生态修复"四步法"
- 2020年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 2021年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 2022年推广人工鱼礁技术
- 2023年试点"蓝色碳汇"交易
在浙江舟山,我跟踪拍摄过"渔家乐"生态修复工程:废弃网箱改造成的观景平台,让游客既能品尝海鲜,又能参与增殖放流。
面向深蓝的"中国方案"
1 深海开发"三原则"
- 生态优先:设立深海采矿禁采区占比达60%
- 共同开发: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实验室
- 风险防控:建立全球首个深海装备可靠性数据库
在南海某国际合作区,我见到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开发的"海洋牧场2.0":智能投喂系统让养殖效率提升3倍,而水质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到两国海洋局。
2 应急能力"四重保障"
- 海上搜救
- 2023年成功营救台风遇险渔民286人
- 灾害预警
- 构建"空天地海"立体监测网
- 物资储备
- 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 人才队伍
- 培养海洋工程师12万人
2023年台风"杜苏芮"过境时,我亲历了"智慧海防"的实战:北斗卫星实时追踪每艘渔船,无人机投送救生包,潮位预报误差控制在2厘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