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荣二次驾船深入湖心探险
淑荣二次上船开到湖中间去
清晨六点半,淑荣第三次检查背包里的物品清单:

- 防水地图(去年在游客中心花35元买的)
- 老式指南针(爷爷留下的62式军用款)
- 两包压缩饼干(超市临期特价品)
- 1.5升矿泉水(瓶身用马克笔标着刻度)
湖面飘着薄雾,租船处的老王正在给发动机缠防水胶带。"今天又要去湖心?"他头也不抬地问,手里的活计没停。这已经是本月第七次相同的对话。
第一次尝试的教训
上个月15号,淑荣第一次独自划向湖心时,犯了个致命错误——没带锚。当她在测绘点停下时,小船被暗流推着转了三个圈,测深仪的数据全乱了套。
错误类型 | 后果 | 解决方案 |
未固定船只 | 数据偏移15-20米 | 加配3kg船锚 |
忽略潮位变化 | 水深数据误差±30cm | 增加测量频次 |
现在她的记录本扉页用红笔写着《湖区测量十诫》,第三条就是"永远先下锚再开机"。
暗流里的秘密
第二次出船时,淑荣在湖心偏东位置发现了异常水流。她的塑料浮标总往西南方向漂,但当天刮的是东北风。这个矛盾让她在码头蹲了三个晚上,终于从老渔民口中得知:
- 1958年建水库时淹没了两条古河道
- 暗流在农历初七前后最强
- 当地人称那个漩涡叫"龙王爷的烟斗"
现在她的GPS轨迹图上,那个区域被标注成醒目的橙色。今天要验证的是上周发现的另一个异常点,就在老槐树倒影的正下方。
发动机突突响着,淑荣把测深仪探头浸入水中。水温比岸边低了2.3℃,这很反常。她摸出包里皱巴巴的《湖泊水文观测规范》,翻到第87页的对照表,铅笔在"温度梯度异常"那栏打了个勾。
远处传来游船的汽笛声,淑荣看了眼手表——九点二十分,旅游航线开始运营了。她得赶在十点前完成这组数据,不然过往船只的尾流会干扰测量精度。手指飞快地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
- 坐标:N31°42'36", E118°53'44"
- 水深:7.8m(比周边区域深1.2m)
- pH值:6.3(异常偏低)
湖心突然起了风,淑荣按住乱飞的记录纸。有片枯叶粘在测深仪屏幕上,叶脉的纹路像极了去年在图书馆古籍部看到的清代湖区图。当时管理员说:"这湖里沉着的故事,比岸上活着的还多。"
发动机重新启动时,淑荣注意到油量表指针在轻微抖动。她想起气象预报说午后有雷雨,该返航了。但测深仪突然发出急促的滴滴声——在刚才那个点位往东15米处,显示屏上跳出了个尖锐的突起信号。
淑荣咬了咬铅笔头,在新买的方格本上画下第八张草图。这次她特意标注了岸边那棵歪脖子松树的角度,还有水面上漂浮的柳絮密度。游船汽笛又响了,这次声音近得能听见导游的喇叭声:"各位游客请看左手边,那就是传说中的..."
湖面泛起细碎的波纹,淑荣的船轻轻摇晃着。她摸出防水袋里的老人机,给研究所的师兄发了条短信:"9号点可能真有东西,明天借声呐?"发完才想起今天手机信号格是空的——又到每月基站维护的日子了。
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淑荣把测深数据备份到三个不同的U盘。这是她在第一次数据丢失后养成的习惯,就像老王总说的:"湖底的事情,说变就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