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史青峰:传奇人生与地方历史探秘

涡阳史青峰:一个皖北汉子的传奇人生与地方记忆

皖北平原的晨雾里,78岁的史青峰正蹲在涡河堤坝上抽旱烟。这个被当地人称作"活字典"的老汉,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泥地上画着民国时期的涡阳县城地图:"当年这拐角有家铁匠铺,叮叮当当的声响能传三条街..."

涡阳史青峰:传奇人生与地方历史探秘
(涡阳史青峰:传奇人生与地方历史探秘)

一、从放牛娃到地方志专家

1947年冬天,5岁的史青峰跟着父亲在涡阳老城墙根下捡柴火。他至今记得父亲用草绳捆柴时说的话:"城墙砖上的刻字,都是老祖宗留给咱的密码。"这句话像粒种子,在这个不识字的孩子心里扎了根。

  • 1958年:全县扫盲运动中,11岁的史青峰第一次写出了自己的名字
  • 1963年:在县文化馆当临时工,接触到发黄的《涡阳县志》手抄本
  • 1979年:自费走访23个乡镇,记录300多位老人的口述历史

老史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清晨用毛笔在宣纸上记两件当地方言俗语。60年下来,这些泛黄的纸片塞满了三个樟木箱,成了研究皖北方言演变的珍贵资料。

二、记忆里的涡阳变迁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知道老西关有个月亮门。"史青峰掏出1982年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张香烟盒背面画的速写。他用指甲点着模糊的线条:"这门洞晚上看,真跟月亮掉在地上似的。"

时期 城市地标 现存状态
民国 魁星楼 仅存基座
50年代 国营百货公司 改建为超市
80年代 工人文化宫 原址新建商场

说起1991年涡河发大水,老人突然站起身比划:"水漫到二楼窗台时,我看见县志办的文件柜在河里打转。"那年他连夜抢救档案,在房顶上蹲了三天,落下个阴雨天就腿疼的毛病。

2.1 那些正在消失的老行当

史青峰的抽屉里收着套特别的工具:刨子、墨斗、三角锉。"这是老李头临终前托付给我的,他可是最后一代会做涡阳轿子的木匠。"老人摩挲着发亮的木柄,说这种婚轿的榫卯结构现在没人能复原了。

  • 锔碗匠:走街串巷的"钉钉铛"声响了上百年
  • 染坊师傅:用涡河水漂洗的土布特别鲜亮
  • 说书人:在茶馆讲《三侠五义》能换顿饱饭

去年有个苏州来的研究生,蹲在史老家门口等了两天,就为听他讲"涡阳老澡堂里的生意经"。老人笑着说现在年轻人管这个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只觉得是过日子的本事。

三、行走的地方志

史青峰最得意的是2005年那件事:县里修路要拆清代粮仓,他翻出光绪年间的契约文书,证明这是江淮漕运重要节点。现在粮仓改成民俗博物馆,展柜里还摆着他当年抄录的粮食交易账本。

今年开春,老人带着小孙子走了一遍"老城记忆路线":

  1. 从老汽车站的法国梧桐开始
  2. 经过曾改作医院的教堂旧址
  3. 在只剩半截的明代石牌坊前讲故事

走到老邮局门口时,孩子突然指着水泥地说:"爷爷,这砖块上有字!"史青峰蹲下一看,是1958年窑厂留下的印记。他掏出口袋里的放大镜,和孩子头碰头研究了一下午。

夕阳把爷孙俩的影子拉得老长。远处新盖的楼盘工地上,打桩机的声音闷闷地传来,像隔着几十年的时光。史青峰把旱烟杆别在腰后,摸出小本子记下今天的发现。纸页翻动间,夹在里面的杨树叶沙沙作响——那是他四十年前在老子庙前捡的,已经脆得像张老照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