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如何制造我的世界,吸水,海绵 海绵

当海绵掉进《我的世界》:一个离谱但合理的科学脑洞 吸水

凌晨三点盯着厨房里的海绵擦洗碗时,突然想到个怪问题——这玩意儿要是能做成《我的世界》方块会怎样?结果查资料查到咖啡都凉了,发现现实中的海绵和游戏机制意外地能扯上关系...

一、先说清楚:现实海绵和MC海绵根本不是一回事

游戏里那个黄色海绵方块,其实更接近现实中的洗碗海绵第二层。真正的海洋海绵动物长这样:

  • 活体像块发霉的玉米糕,表面布满小孔海绵
  • 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和碳酸钙
  • 捕捞后要反复捶打冲洗才能用

而《我的世界》开发组在2010年加入海绵时,参考的是19世纪商业海绵——那种晒干后蓬松多孔的黄色块状物,现在早被化工海绵淘汰了。

二、如果真要用现代技术造MC海绵

我家楼下五金店老板说,现在生产海绵的工艺简单得离谱:

海绵如何制造我的世界,吸水,海绵 海绵

海绵
原料 聚氨酯泡沫+发泡剂+染色剂
关键设备像个巨型华夫饼机的发泡箱
耗时 从液体到成品只要20分钟

但要做成游戏里那种能吸水变深色、晾干复原的特性,得往里掺超级吸水树脂(SAP)。就是纸尿裤里那种材料,成本会翻三倍。

1. 干燥状态的生产流程

  1. 把聚氨酯和SAP按8:2比例混合
  2. 加入发泡剂后倒进模具
  3. 80℃烘烤15分钟定型
  4. 切割成标准立方体

这时候的海绵块,用指甲掐会留下明显凹痕——和游戏里徒手能挖的特性莫名吻合。

2. 潮湿状态的秘密

测试时发现个bug:现实中海绵吸水后应该变重,但游戏里潮湿海绵和干燥的重量相同。后来查到2009年的开发者笔记,原来是为了避免影响浮力计算——如果吸水变重,所有海绵船都会沉底。

三、从生物学角度看海绵再生

游戏里海绵放水里会自动吸水,这个机制其实比想象中科学。真实海绵动物的领细胞上有鞭毛,能制造水流通过体壁。换算成游戏机制的话:

  • 每个海绵方块内置虚拟"鞭毛引擎"
  • 检测到相邻水方块时激活
  • 按每游戏刻0.3格的速度吸水

最魔幻的是海绵再生。现实中把海绵切成碎片,每块都能长成新个体。这解释了为什么用精准采集挖下的海绵,放到新位置又能继续工作。

四、玩家没注意到的物理bug

边啃能量棒边测试时发现,潮湿海绵在熔炉里烘干时:

现实情况 100℃以上会释放有毒氰化物
游戏设定 用燃料值最低的木板也能烘干

还有那个海绵吸水范围——半径7格内的水会消失。按标准方块0.5米边长计算,相当于3.5米范围。但现实中海绵的吸水半径...好吧这完全没法对比。

凌晨五点的咖啡渣在杯底结块时,突然意识到整个研究最荒谬的部分:我们居然在认真讨论如何为一款像素游戏制造仿生海绵。不过话说回来,《我的世界》里那些看似随意的设定,细究起来经常藏着半个世纪前的工艺智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