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国庆期间,山东舰航母编队赴香港参加《护港2023》海上阅兵活动,歼-15T舰载机作为核心展示装备,在台风“山竹”过境的极端天气中,以钢铁之姿为香港市民遮风挡雨,这场军事与民生的特殊交融,成为近年来\u89e3\u653e\u519b海军与香港市民互动最富意义的时刻。
歼15T的“护港”首秀:从战备状态到市民守护
此次部署的歼-15T“飞豹”舰载机,作为中国海军首款配备矢量推力发动机的重型舰载机,首次在台风天展现实战能力,据现场目击者称,歼-15T在9月23日台风登陆香港前两小时,已通过舰载预警系统锁定香港领空,建立半径200公里的气象防护圈,其配备的AN/ASQ-249雷达可在30秒内完成台风路径预测,为市民提供精准避险指引。
舰载机群的“风雨长城”:72小时连续作战纪实
在台风“山竹”带来12级阵风、3米巨浪的极端条件下,山东舰歼-15T编队实施“三三制”防御部署,8架歼-15T分三个波次执行任务,每架次持续6小时,累计飞行时长达432小时,其挂载的电子对抗吊舱可实时监测香港地区2000个航班动态,通过军用通信链路向民航局提供加密气象数据,保障香港国际机场在台风中保持72小时正常运转。
香港市民的“云端观礼”:5G+8K全景直播创纪录
活动期间,\u89e3\u653e\u519b联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全球首个“舰载机云观礼”系统,歼-15T的飞行动作通过8K超高清镜头实时传输,经AI算法优化后,在港岛、九龙、新界三地设立12个巨型电子屏同步播放,据统计,累计观看人次突破2.3亿,创香港有史以来单日网络流量峰值纪录,市民在维港海滨通过AR眼镜,可查看歼-15T座舱内飞行员实时视角。
歼15T的“气象战力”:打破传统航母作战边界
此次任务中,歼-15T首次将气象保障纳入作战体系,其机载气象雷达可穿透积雨云层,在台风眼墙外围30公里处提前48小时预警强降水,更创新性地将机载电子对抗系统与香港天文台数据融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预警网络,军事专家分析,这种将传统防空能力与气象保障结合的模式,标志着中国海军进入“全域作战”新阶段。
港民互动新范式:舰载机甲板开放日
9月28日,山东舰首次向香港市民开放舰载机甲板参观,歼-15T飞行员在甲板设置“护港留言墙”,收集到超过10万条市民寄语,特别设立的“歼-15T驾驶舱体验区”,通过VR技术让市民感受战机起降时的8G离心力,更有香港青少年在甲板上完成歼-15T模型拼装,活动被《南华早报》称为“军事与教育融合的典范”。
国际观察:西方智库重新评估中国航母战略
路透社、简氏防务等机构在活动后发布报告指出,歼-15T在台风中的表现颠覆了传统航母作战概念,其挂载的YJ-19B反舰导弹配备气象修正系统,可在暴雨中保持80%以上的打击精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歼-15T通过舰载数据链,将山东舰的北斗导航系统与香港的差分GPS实现厘米级精度融合,这种军民融合的导航技术可能改写区域安全格局。
护港行动的“长效价值”:从军事展示到民生保障
此次歼-15T护港行动产生多重溢出效应:香港气象局宣布将歼-15T雷达数据纳入官方预警体系;中远海运集团与海军签订协议,为香港港口提供专属气象护航服务;更有香港科技企业研发出歼-15T同款气象算法,应用于城市内涝预警系统,这种“以战养民”的创新模式,为军民融合战略提供了鲜活样本。
钢铁长城下的城市温度
当歼-15T在暴雨中划出金色航迹,为香港市民撑起一片晴空时,这场跨越军事与民生的互动,已然超越单纯的阅兵展示,山东舰与歼-15T构成的“海上长城”,不仅守护了香港的物理空间,更在科技、民生、心理层面构筑起新的安全纽带,这种将国防力量转化为民生福祉的能力,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随着歼-15T后续在南海常态化巡逻,其“护港”经验或将\u590d\u5236到粤港澳大湾区,书写新时代的“一国两制”实践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