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梅龙飞凤舞书法艺术展
墨韵天成:沈玉梅龙飞凤舞书法展的别样风景
五月的阳光透过美术馆的落地窗,在展厅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站在沈玉梅老师最新作品前,看着那幅《山河入梦》中忽如蛟龙腾空、又似凤羽轻拂的笔触,突然想起她常说的那句话:"写字不是用手,是用心跳的节奏。"
一、笔走龙蛇的生命律动
沈老师的创作台永远像个微型战场——砚台里半干的墨团还保持着漩涡形状,七八支毛笔散落在毡垫上,最有趣的是那个被墨汁染成斑马纹的保温杯。"每次写大字前要喝三杯浓茶",她工作室的实习生偷偷告诉我,"然后整个人就像通了电似的。"
- 狂草中的克制:《惊雷》系列里那些看似随性的飞白,实际需要精确控制笔锋含水量
- 飞白见功夫:《敦煌遗韵》长卷中,枯笔擦出的砂砾感模仿了西北风蚀岩壁的肌理
- 墨色五重奏:从宿墨的焦黑到淡墨的烟灰色,每幅作品都像在演奏色彩交响乐
记得有次去她工作室,正碰上在创作丈二匹的《黄河咆哮》。六米长的宣纸铺满整个地面,沈老师穿着橡胶雨靴站在纸中央,手里那支特制狼毫比扫帚还粗。当笔锋触及纸面的瞬间,她突然哼起了秦腔,手腕的抖动节奏和唱腔的起伏完全同步。
二、凤舞九天的女性表达
很多人初见沈老师作品会惊讶——这般雄浑的笔力竟出自女书法家之手。但细看那些缠绕的线条,分明藏着只有女性才懂的细腻密码。她总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微醺的状态,和我们闺蜜夜话时的松弛感本质相同。"
作品 | 创作契机 | 特殊技法 |
《霓裳羽衣》 | 女儿婚礼前夜 | 用口红胶混合金粉呈现唐代妆容效果 |
《春蚕》 | 母亲生病期间 | 蚕丝浸墨后粘贴成"丝路"纹理 |
展厅转角处那组《十二花信》小品最有意思。沈老师用不同季节的花汁调墨,立春的梅花笺带着若有似无的冷香,小满的蔷薇册页则泛着甜腻的粉晕。看展的姑娘们总爱在这片区域停留最久,有个穿汉服的大学生甚至把脸都快贴到玻璃展柜上了。
2.1 当代书法的时间胶囊
沈老师近年痴迷于"书法装置艺术"。展厅中央的互动区放着她的《数字碑林》——用压力感应技术制作的电子水写布,观众运笔的轻重缓急会实时生成不同风格的飞白效果。隔壁退休的王老师在这儿玩了半小时,最后抹着汗说:"这比公园地书费劲儿多了,但写坏的笔画能撤销重来,对我们老年人真友好。"
她还有个怪癖:每完成大作品就要在卷轴末端夹片当季树叶。去年秋拍的《大江东去》卷轴里,藏着片已经泛红的枫香叶,拍卖师说有位藏家纯粹是为了这片叶子才竞价。现在这批参展作品里,细心的人能在《二十四节气》系列中找到对应的植物标本——惊蛰那幅里甚至粘着半片蝉蜕。
三、砚边人生的烟火气
沈老师的创作谈永远比理论讲座有趣。有次她示范执笔姿势时突然说:"握笔要像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馄饨,太紧会捏破皮,太松汤会洒。"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位书法家每天清晨雷打不动要去菜市场,说看摊主们写价签才是真正的民间书法展。
- 工作室冰箱永远塞满墨汁和饺子馅
- 定制围裙口袋能同时装毛笔和擀面杖
- 获奖作品《万家灯火》的底纹是用饺子帘拓印的
展览开幕那天最动人的场景,是沈老师带着社区书法班的学员们集体创作。七十岁的癌症康复者张阿姨颤巍巍写下"生"字最后一横时,全场自发鼓掌。现在这幅由四十八人共同完成的《生生不息》,成了展墙正中央最温暖的风景。
走出展厅时,夕阳正好斜照在入口处的签名墙上。沈老师那幅"见字如面"的题词在光影里微微颤动,墨色浓处还闪着未干的微光,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那些欲说还休的感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