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论坛最新热帖:我的分享与讨论
池州这家开了30年的老面馆,藏着最地道的家乡味道
今天下班路过长江中路,突然闻到一阵熟悉的猪油香,抬头一看——这不是老刘面馆吗!这家从我小学就开着的面馆,居然还在原地。推门进去,斑驳的瓷砖墙和褪色的价目表一下子把我拉回童年。

(池州论坛最新热帖:我的分享与讨论)
三十年不变的"三板斧"
老刘的儿子现在掌勺,手法还是他爸那套:
- 第一板斧:用本地秋浦河边的石磨现磨面粉
- 第二板斧:凌晨四点熬筒骨汤,要加整只老母鸡
- 第三板斧:猪油必须用贵池农户家的土猪板油现熬
小刘师傅边下面边跟我唠:"现在年轻人图省事都用机器压面,我家这石磨一个月要换次磨盘,麻烦是麻烦,可街坊就认这个筋道。"
必点三件套实测
菜品 | 价格 | 特色 |
大肉面 | 12元 | 五花肉要焖足6小时 |
雪菜肉丝面 | 10元 | 用的是九华山脚下腌的雪里蕻 |
素鸡面 | 8元 | 素鸡每天现卤,过午就卖完 |
我要了碗大肉面,端上来先喝口汤——还是那个味!汤头清亮但滋味厚,喝到最后碗底能看见星星点点的猪油渣。肉块肥瘦相间,用筷子轻轻一拨就散开,肯定是炖到时候了。
街坊们的早餐江湖
早上七点来能看到有趣场景:穿睡衣的大爷和拎公文包的白领挤在同一张桌子上。常客都有自己隐藏吃法:
- 李奶奶总要加一勺辣椒酱,说是能治老寒腿
- 隔壁文具店王叔喜欢把油条泡汤里
- 中学张老师发明了"双拼面",半碗大肉半碗素鸡
小刘师傅说最忙是冬至前后,很多在外工作的池州人回来,第一站准是来吃碗面。"有个在上海工作的姑娘,每次回来都打包二十斤生面条带走。"
老味道的新烦恼
聊到经营,小刘师傅擦了擦汗:"现在什么都涨价,但我们不敢轻易调价。去年面粉涨了三次价,我爸坚持用同款石磨面粉,每月得多掏两千多块。"
后厨墙上贴着2015年的物价表,大肉面才卖8块钱。我问为什么不搬去商圈,他直摇头:"老街坊们习惯了这个位置,搬走了还是老刘面馆吗?前年社区改造停业三个月,回来发现好几个老顾客都学会自己在家煮面了。"
正说着,进来个穿校服的学生,书包往凳子上重重一放:"叔叔老样子!"小刘师傅头也不回就开始抓面,看来是熟客家的孩子。阳光透过雾气照在旧餐桌上,面碗里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墙上的价目表。
走出面馆时,手机弹出外卖软件推送的"新店8折优惠",突然觉得,能在2025年吃到1985年味道的面条,真是件奢侈的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