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文学志正式发布 记录地方文化发展
汝州文脉新篇章:首部文学志里的乡愁与传承
春末夏初的汝河两岸,空气中飘着槐花香。就在这个时节,一本蓝色封面的《汝州市文学志》悄然出现在新华书店最显眼的展台上,引得不少老街坊戴着老花镜驻足翻看——这部耗时五年编纂的地方文化典籍,像一坛陈年杜康酒,终于揭开了红布封泥。
一纸墨香里的千年文脉
翻开带着油墨香的扉页,编纂委员会主任李振华在序言里写道:"从《诗经·汝坟》的古老吟唱,到唐代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汝州的文字始终在黄河泥与伏牛山岩的褶皱里生长。"确实,这部35万字的志书用三个维度编织出立体的人文地图:
- 时间轴:上溯西周时期民歌,下至2024年网络文学
- 人物谱 :收录327位本土作家,包括8位中国作协会员
- 载体流变:从石刻碑文到抖音快板的全媒介记录
历史分期 | 代表作品 | 时代特征 |
先秦-南北朝 | 《汝坟三章》 | 民歌体为主 |
唐宋时期 |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文人诗巅峰 |
明清民国 | 《风穴寺志》 | 方志文学兴起 |
那些被重新打捞的记忆
在"民间文学"章节里,编纂团队走访了17个乡镇,收录了83岁的王凤英老人用方言讲述的《汝河龙王嫁女》——这个在1980年代几乎失传的传说,现在有了标准化的文字记录。负责采风的张老师说起在温泉镇偶遇的场面:"老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调子像起伏的麦浪,我们赶紧打开录音笔,生怕漏掉一个转音。"
纸背的温度:编纂者的田野调查
副主编赵明阳的办公桌上,至今堆着二十多本采访笔记。有页边角卷曲的纸片上记着:"临汝镇老茶馆,退休教师周建国回忆1958年《汝州文艺》创刊时,编辑们用煤油灯改稿到鸡叫。"这些鲜活的细节最终化作志书里的小楷批注,让冰冷的史料有了呼吸。
特别让人动容的是"现当代文学"章节对本土创作生态的忠实记录:
- 1980年代文学社的蜡刻油印刊物
- 2003年"汝水诗群"在BBS时代的论战
- 2020年后短视频平台的方言故事创作
在曲剧团老宿舍楼里,78岁的剧作家马金凤摩挲着志书第204页,那里印着她1965年创作的豫剧《斗洪水》手稿照片:"当年用钢笔写的唱词,蓝墨水都洇开了,没想到还能再见着。"
数字里的文化基因
统计项目 | 数量 | 占比 |
古典诗词 | 1,287首 | 42.3% |
革命题材 | 89篇 | 8.7% |
网络文学 | 217部 | 15.6% |
负责数据统计的师范学校王教授发现个有趣现象:1980-1995年间的小说里,"汝瓷""曲剧""温泉"三个意象的出现频率是其他时期的3.2倍,"这说明经济转型期的人们,更需要在文字里寻找文化认同"。
当地方志遇见Z世代
在汝州一高的阅览室里,05后学生李晓萌正用手机拍下"网络文学"章节的目录。她刚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小说《汝瓷密码》,把天青釉烧制技艺写进了悬疑故事。"原来早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她指着2016年豆瓣征文获奖作品《窑变》的简介,"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很奇妙"。
志书末尾的二维码链接着动态数据库,每周都在更新青年作者的创作动态。正如主编在后记里写的:"文化记忆不该锁在玻璃柜里,而要像汝河水,不断有新支流汇入。"此刻夕阳斜照在志书烫金的书脊上,楼下的新华书店又新到了一批预订的读者,收银台前的队伍里,既有拄拐杖的老者,也有背着动漫书包的少年。
发表评论